在巨量千川的广告投放中,计划复制是优化师常用的扩量手段。然而,许多从业者发现,完全一致的计划复制可能导致计划间相互抢量,表现为成本飙升、转化率下降甚至计划集体衰退。本文将结合平台机制与实操案例,解析抢量现象的成因,并提供可落地的规避策略。
一、计划复制为何会引发抢量?
巨量千川的流量分配遵循ECPM(每千次展示预期收益)机制,系统会根据计划的出价、预估点击率、预估转化率等指标动态分配流量。当多个计划在定向人群、创意素材、优化目标等维度高度重合时,系统会将其视为“同质化竞争”,导致以下问题:
内部挤压:相同定向的计划争夺同一批用户,造成点击率稀释,ECPM值下降;
模型混淆:系统难以区分计划差异,导致流量分配不稳定;
成本共振:多个计划同时提价抢量,最终推高整体获客成本。
二、避免抢量的核心原则:差异化与分层运营
1. 计划层级的差异化设计
定向维度:
人群包拆分:将大人群包拆解为“行为兴趣+达人相似粉”的细分组合,例如美妆类目可拆分为“近30天浏览口红类目+竞品直播间互动用户”。
智能放量工具:在主力计划稳定后,通过“智能放量”逐步拓宽人群,避免新计划与老计划直接竞争。
创意维度:
素材AB测试:保持核心卖点不变,但更换视频开头3秒、口播话术或展示场景。例如,同一款护肤品可分别主打“28天淡纹效果”与“敏感肌可用”。
创意分类标签:在复制计划时调整创意分类(如从“美妆”改为“日化”),触发不同流量池。
出价与目标:
阶梯式出价:新计划出价略高于原计划5%-10%,待模型学习稳定后再逐步回调。
优化目标错峰:原计划跑“成交”,新计划可测试“支付ROI”或“直播间停留”,分散竞争压力。
2. 账户结构的分层管理
主辅账户隔离:
主力户:承载核心爆款计划,预算占比60%以上,采用“低出价+精准定向”策略。
测款户:专门用于测试新素材与定向,预算控制在30%以内,允许一定程度的计划探索。
计划生命周期管理:
衰退期计划处理:当计划连续3天成本上涨超20%时,不直接复制,而是基于原计划定向新建“计划2.0”,并更换创意素材。
每日新建计划数:控制账户内活跃计划数在15-20条之间,避免过度内卷。
3. 工具组合应用
程序化创意+自定义创意搭配:
程序化创意用于快速测款,自定义创意用于承接精准流量,二者比例建议保持3:7。一键继承与微调:
使用巨量千川的“计划继承”功能时,至少修改以下任意一项:投放时段(如原计划投全天,新计划聚焦晚高峰)
地域(从“全国”调整为“华东+华南”)
创意标签(新增3-5个细分关键词)
三、案例验证:差异化复制的实战效果
某美妆品牌在测试中发现,完全复制的10条计划中,仅3条能稳定跑量,其余计划因抢量导致CPC(单次点击成本)上涨40%。经过优化后:
定向差异化:将原计划的“美妆兴趣”拆解为“美妆兴趣+竞品A/B/C直播间互动用户”,新建3条细分计划;
素材迭代:保留原计划TOP3素材,新计划测试“实验室检测报告”与“用户真人测评”两种新形式;
预算分配:主力计划占比70%,测款计划占比30%,并设置每日预算上限。
最终,账户整体ROI提升25%,且未出现计划间抢量现象。
四、总结:从“复制”到“进化”的投放思维
计划复制的本质是通过差异化测试放大优势模型,而非简单复制。广告主需建立“测试-迭代-扩量”的闭环思维:
数据驱动:定期分析计划消耗占比、转化成本波动,识别抢量信号;
工具赋能:灵活运用智能放量、计划继承等功能,减少人工操作误差;
长期视角:将10%-15%预算用于探索新定向与素材,保持账户活力。